福鼎白茶政和白茶

政和白茶的900年与北苑贡茶的渊源

时间:2022-03-23 09:42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 "茶是土地创造出来的艺术。"一叶茶,连起了人与土地,也连起了过去、现在和将来。于是,在中国广袤的茶区中,每一棵茶树与它所根植的土地以及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都有着共同的故事。

政和,位于福建北部,是中国白茶核心产区,也是政和白茶、政和工夫红茶的发源地。这座古老的茶乡,曾是宋代“北苑贡茶”主产区之一,以至于连县名据传都是因茶而得。

每一个生长在茶乡的人,对脚下的土地都有着深情的眷恋。杨丰,政和白茶“非遗”传承人,也是政和白茶的代言人。在他眼中,茶是中国人引以为做的国饮,更是政和人的幸运。

就在5年前,政和迎来"赐名" (更名) 900周年之际,他以茶之名,向历史致敬,向土地致敬:盛世茶兴,政通人和。

政和——因茶得名

春雨初舞,茶山新绿。

翠鲜肥嫩的茶芽与刚冒尖的毛笋一齐出现在茶园里,满是活泼的生气。

初阳滋滟,柔风轻抚,灵活的指尖在一丛丛茶上欢快舞蹈,与起伏的茶田,交织成春日最美的律动。春来芽生,采之为茶,如呼吸般稀松平常的劳作,在政和早已延续了无数个春秋。

政和县,原名关隶县,于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得名,而"政和"正是宋徽宗赵信的年号。这个爱喝茶爱艺术胜过爱江山的"文艺"皇帝,曾亲笔为产自闻比地区的“北苑贡茶"撰写《茶论》一部。在书中,他似乎对"白茶”情有独钟,不仅专列一章,且激赏不已: "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 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激,如玉之在璞,他无与伦也。”

史书中关于县名的来历虽只有吉光片羽,但包括杨丰在内的当地人都深信,养育他们的这片土地就是因茶而生,因茶而名的--宋徽宗因爱茶而把自己的年号赐给了这里。

政和,地处武夷山脉南麓、懿峰山脉北段。绵延不绝的丘陵,塑造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地貌,尤其是高山区, “西南十分之九不尽于五谷"。

然而,也正因山谷阻险,挡住了西北寒流的侵袭,也截留了东南沿海的暖湿气流,形成温暖湿润的气候。群山环抱之中,草木葱郁,云遮雾罩,茶树生长的天堂。"上播茶票,下植麻苎,其他木竹菇笋之饶。惟地所设,苟无凶歉,而户登而田治,赋平而产息矣。” (明·车鸣时《万历政和县志序》 )纵无好田地,百姓植茶制茶,亦可自给自足,安居乐业。

茶,是造物主恩予政和的一枚灵叶。

"900年前,政和因茶而得名, 900年后,政和依然因茶而闻名。恐怕没有什么比茶更好地连接起历史与现在吧? "在隆合茶书院技能大师工作室里,杨丰启封了一饼5年前推出的白牡丹茶饼-“政通人和900年纪念饼” 。它的面世,就是为了纪念“政和”得名900周年。

茶的敬意

茶饼虽是2015年压制,但原料是2012年采制的春茶。8年光明沉淀,转化出岁月的隽香厚味。棕褐色的枯叶,在水的浇沃浸润下,慢慢苏醒,晕染出一杯琥珀色的茶汤。清亮澄澈,在柔和的光影里摇曳生姿。

握盏细品,一阵清新质朴的草木气息沁入鼻间。似粽叶香,又夹杂着如蜜般的甜香,纯正清晰。轻啜,汤感醇厚甘滑,粽香消融于汤中,在舌面喉底晕散开来,温润绵长,就像四月的暖风。

每一枚芽叶都记载着时间,并藉由我们的感官可以还原出它们在茶树上时的状态。8年前,那也是一个灿烂的春晨。佛子山,春山见容,干峰竞翠。 800多米高山之上,新芽激叶,饱满丰盈。采频旗枪,盈满筐,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铁山镇,政和大白茶的原乡。黑瓦白墙间,廊桥横卧,芽叶平铺,静候风日的洗礼。古老的制法,在古香古色的建筑上生生不息。轻柔的微风,温煦的阳光,透过斜窗栏杆,与茶共舞。青涩渐渐褪去,酝酿出醇和清甘。传统技艺的坚守,蕴含着手艺人对极致之味的不懈追求,让每一叶茶都传递着手的温暖和浓浓的人情味。

这是一个手艺人对传统的敬意,也是对历史的敬畏。

900年的时光,硅苒代谢,倏忽而过。茶山依旧,恍然如昨。每当漫步在茶园,凝望着茶树时,一种强烈的时空错落感总会在杨丰内心深处油然而生: "900年前,我的头顶上也是徘徊着这样的天光云影,背后的茶山也是这样青青可爱。茶工散落在茶丛间,赶采新茶,为远在千里之外的皇城送去来自东南的春天味道。

致敬经典

"(政和得名)800(周)年赶不上,1000(周)年等不到,900(周)年正正好。”杨丰说,就如自然对茶叶品质与个性的塑造,“政通人和900年”纪念系列茶品的诞生,是一种水到渠成的默契。按照他最初的设想,这一系列的茶所扮演的角色应是时间的“见证者"与“记录者"。"900周年这一时间节点,承前启后。站在新的起点,往后每年都推出用年份标记的新品,901,902,903以此类推。"足见900年在杨丰心目的重量,这是厚重的历史赋予的重量。

不过,在中国人传统观念中,五、十、百、干、万的整数隐含着吉祥且隆重的寓意,因而不论国家还是个人,但凡遇到重要的日子,逢五逢十都会以不同的形式来纪念。"不同于关隶,没有茶就不能叫'政和, ,是茶成就了政和。甚至可以说,茶就是'政和'的代名词。"杨丰说。

的确,茶与地方乃至国家的命运,都是同呼吸共命运。

曾经,是茶,让政和赢得了皇帝的垂青。如今,也是茶,富民强村,造福了政和的百姓。所谓“盛世" ,即是“政通人和" 。茶兴政和,盛世茶兴。

2020, “政通人和905年"。致敬岁月,致敬经典。

“2015年,值得纪念。这一年的春茶季,也是风日睛好。以一芽一叶的标准采摘,以传统工艺制成特级白牡丹,容藏于专业干仓。然后,把它们托付给时间。历时五年,自然陈化,它的表现一定不会令我们失键。”

落日熔金,晚照流连在古墙砖砌筑的月洞门上,洒下一片斑驳。

杨丰停杯凝思,仿佛又陷入了错落的时空。“我希望,等到"政和, 1000年时,还有人记得1115年这个重要的年岁,续写茶与人、土地的传奇。"他淡淡地说。

“政通人和900年”纪念茶系列,由茶饼、茶砖和礼盒组成,自2015年在第9届武夷山茶博会首发以来,备受茶客的喜爱,吸"粉”无数。饮茶生津,藏茶生"金"特别是茶饼,经历时光的转化,它给人们带来愉悦甚至惊喜的感官体验之同时,价格亦是年年看涨。如今, "905年"又将翩然而至,它的香、味、韵,无不令人满心期待。下面,就来听听铁杆粉丝分享的"900年"茶缘吧。

口述者>>柳彬

我是福建福安人。福安是坦洋工夫红茶的发源地,也是国家区域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 (福建)省茶科所就设在这里。2008年,我开始从事茶行业。

其实,我从小就跟茶跟政和特别有缘。父亲是从事茶树良种繁育工作的,他基本走遍了省内的各大茶区。有一次,他去政和送茶种,我也跟去了。来政和的第一印象就是感觉生态环境要比沿海地区来得好,到处是山,植被茂密,云雾缭绕,茶生长在这里,品质必然优异。

2014年,经朋友介绍,我结识了杨丰老师,结缘了隆合(茶业)。所以, 2015年, “政通人和”茶饼正式推出时,我就成为它的首批“粉丝”。它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入口时浓郁的粽叶香,还有像蜜一样的清甜口感,爽滑甘润。我把茶分享给朋友,他们也都深爱不已,还有不少回头客。每一年喝,香气和口感都有不同的变化,让人感到欣喜。5年来,我卖了(茶)不下4000。现在,我还有200多片,不喝也不卖。相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它还有会更佳的表现。

口述者>>千惠

我来自辽宁抚顺。2016年,我和几个爱茶的朋友,第一次来政和未隆合(茶书院)开展茶游学

记得当时,我们也是在这间茶室里喝茶,但背后是一副书法作品,上面写着“政通人和九百年”。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政和”县的来历和茶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和我们同来的一个姐姐,看到书院里有很多建筑都是用古墙砖垒砌的,而“政通人和”也有一款茶砖。地就买了好几块茶砖,并且对杨丰老师说:“回家后,我也要像您一样,用"砖'砌成一堵墙。"这个姐姐,真是可爱。

我当时也买了几件茶饼和茶砖。较之南方,北方的气候比较寒冷干燥,转化得相对会慢一点,两三年前打开品尝,茶叶还绿意盘然,但粽叶香很明显,口感也比较甘甜清爽。时间在变,它也在成长。

政和白茶与北苑贡茶的历史渊源

阳光温暖、山风和煦,我们一边在忽明忽暗的隧道中穿行,一边感慨在闽北修建高速公路的成本之高。由于政和多高山,交通相对不便,所以在宋徽宗赵信亲自赐名后的900年时间里,它的发展还是相对平缓,就像一位朴实的农家茶女,虽然天资清丽却并不卖弄。

但也许我们还是要回到那段无法抹去的北宋岁月,到无尽风光的王朝背后,去瞥见最初的政和茶业了。

“修贡年年采万株,于今胜雪与初殊;

宣和殿里春风暖,喜动天颜是玉腴。”

这是宋代大学士熊藩充满感情的诗句,也是他因政和进贡之茶受到最高统治者的肯定而倍感喜悦的慨叹。熊藩为何会这么高兴?因为他是土生土长的闽北学子、福建建阳崇泰里(今营口)人,一生厌恶世俗、不应科举,却能文工诗,还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茶痴”。在迄今为止研究武夷山风景名胜、奇闻怪趣、地理特征、三教(儒、释、道)同山、物产习俗等文化资源最权威的史料《武夷山志》里,清雍乾年间文士董天工(福建崇安人,崇安即今武夷山市)将这位闽北老乡归到了“隐逸卷”里,因为他不愿参加科举考试,隐于武夷山中,又在八曲造了一个“独善堂",自号独善先生。

说政和茶就必定要提“北苑贡茶”。十分“独善”的熊藩写了《宣和北苑贡茶录》。他在《宣和北苑贡茶录》中极力推崇家乡的建茶,对北苑建茶的源始、发展过程、茶芽的品第与特征、贡茶的种类与年代这些具体问题都做了详尽记录,成为后人研究北宋茶业的重要资料。此书又-记载了宣和年间(宋徽宗在位的最后一个年号)北苑所造茶的时间和品名,甚至将制茶所用模具都一一记下,让多少年后的茶叶研究者,得以窥见北苑茶生产发展的原貌。

熊藩的著述对茶叶的分析还是在理论层面,到其子熊克时,就进入了实操阶段。他弱冠即成进士,后来官至朝散郎秘书郎、国史编修官、学士院权直,在绍兴年间(宋高宗年号曾“摄事北苑”,他注意到茶品中“近所贵者仍其旧,其先后之序亦同。惟跻龙团胜雪于白茶之上”,遂为父亲刻印了《宣和北苑贡茶录》。熊蕃在世时提到北苑茶的名字,而熊克则“克今更写其形制,庶览之者无遗恨焉”。

他在刻印《宣和北苑贡茶录》时增补了38幅贡茶形制图,“龙团凤饼”、“万春银叶”、“乙夜供清”、“宜年宝玉” …这些如今听来文雅得难以想象的名字,让我们看到了丁谓、蔡襄、贾青、郑可简等茶员在发展北苑贡茶上所做的努力。

闽北人熊氏父子为建茶骄傲,而政和县因茶得名的事件背后有着不争的事实一从宋代开始,以茶叶制作精良、水平高超著称的东南产茶区,茶叶的产量和质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使其在中国上层阶级和主流社会的影响力超过了西南产茶区。著名学者陈椽在其《茶叶通史》中写道: “唐末宋初福建茶区的形成,建州茶叶可能是从浙江的台州,到处州的庆元传入政和,经松溪再传到建瓯。与宋元时期著名的建安'北苑贡茶,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这一时期的政和已成为“北苑贡茶"主产区,宋代朝廷在北苑设皇家焙茶局,制造“御用”之茶。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北苑有38个官焙、1336个私焙,官焙的茶直接进贡。

后来因皇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官焙生产速度跟不上,所以每年还要另外举办斗茶赛,从私焙中选取斗出来的好茶一起并入官焙,然后统进贡。那次得到宋徽宗欣赏的政和茶,正是因这一原因享有了殊荣。

我们前面提到过宋徽宗对“斗茶”的喜好,他认为:“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天时得于上人力尽于下,茶必纯白。天时暴暄,芽萌狂长采造留积,虽白而黄矣,青白者蒸压微生,友白者蒸压过熟。”(见《大观茶论》)而政和填内有许多野生茶树,不但叶片满覆白色的毫毛做成团茶之后,茶汤的乳花也特别白,咬盖(建盏)特别持久。

政和至今,还留有一些唐宋年间的古茶园像县内镇前镇郢地深渡坑村就有一片当年种植茶叶的山场,当地人称其为“茶园坑”。在当地一支大姓宋家撰写的宋氏家谱《杂事记》里,写明了宋家祖先在汉朝就来到政和,买山种植、开荒造田,在这里种植茶叶,后来随着茶地规模的扩大而成为茶园。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福鼎白茶百科
福鼎白茶图片
福鼎白茶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