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白茶福鼎白茶百科白茶历史

1分钟了解白茶与历史起源

时间:2020-03-19 23:03

白茶,为我国六大茶类之一,因为其成品茶的茶叶看起来是呈白色的因此而得名为白茶。茶在我国历史悠久,那么对于白茶来说其历史渊源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下白茶的历史渊源吧。

白茶概括 

根据中国茶叶学术界多数学者的意见,中国茶叶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两大部分。所谓基本茶类,是以茶鲜叶为原料,经过不同的制造(加工)过程形成的不同品质成品茶的类别,包括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也称青茶)、黑茶和红茶。所谓再加工茶类,是以基本茶类的茶叶为原料,经过不同的再加工而形成的茶叶产品类别,包括花茶、香料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和含茶饮料(《中国茶经》, 2011)。本书系统介绍了六大基本茶类中的白茶和白茶再加工茶内容。

从唐代到现在,人们对白茶多有论述,总的来讲,这些论述中的白茶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芽叶因白化变异导致叶绿素缺失而呈白色的白茶(也称黄叶茶、白叶茶、白化茶),其特点是鲜叶呈白色而干茶见不到白色,一般采用绿茶或非白茶类工艺制作,典型的茶有安吉白茶、白鸡冠等。王开荣著《珍稀白茶》,专门论述这类白化变异的茶树,指出“黄化茶(白化茶)品种或种质是指因遗传因素或外界因素影响,导致体内叶绿素合成受阻而含量减少、芽叶色泽趋向白色的茶树”;

第二类是因芽叶满披茸毫显白色而称为白茶的树种,其特点是干茶的白色比新鲜芽叶更加醒目,典型的茶树有福鼎大白、福安大白、政和大白等;

第三类是六大基本茶类中按照白茶加工工艺生产的白茶类。本书中所提白茶即为第三类,陈椽教授提出“以茶多酚氧化程度为序,以酶学为基础"的六大茶类分类方法,茶多酚的氧化程度是决定六大茶类类别的关键因素。白茶因采用显毫的茶树品种为原料,制法独特,不炒不揉,白茶的代表白毫银针的外表满披白毫呈白色,故称“白茶”。为了让大家对三种白茶区分得更清晰,我们结合历史资料细致分析一下。

陆羽在《茶经·七之事》的《永嘉图经》中所记:“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这是迄今发现的关于白茶的最早记载,因为没有详细的记录,从文献角度表述的重点是原料,同时唐代时还没有白茶生产工艺的诞生,所以可以推测陆羽在《茶经》中所提“白茶”树种应该为白化变异的白叶茶或芽叶满披茸毫而称为白茶的树种,由于工艺所限,生产出的成品茶应为蒸青绿茶。

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记载:“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

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盖非人力所可致。正焙之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 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他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格不及。”《大观茶论》中明确提出了“蒸焙”的工艺,这不是白茶的工艺,考虑到宋代制作蒸青绿茶的龙团凤饼为贡茶,所以宋徽宗所推崇的“白茶”实际上应该为蒸青绿茶,原料应该为白化变异的白叶茶或芽叶满披茸毫而称为白茶的树种。

明代田艺蘅所书的《煮泉小品》记载:“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气耳,况作人器不洁,火候失宜,皆能损其香色也。生晒茶沦于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尤为可爱。”意思是说:把鲜叶直接在日光下晒干,比用火烘干品质好,而且更接近自然的品质状态,不但没有烟火气味,也能避免因人手和器具不干净以及制茶火候不适宜而影响茶叶的香气和色泽。把生晒的茶叶煮于茶杯之中,芽叶舒展,清翠鲜明,深受人们喜爱(杨文辉,1985)。其中“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就是白茶以萎凋为主的加工方法,所以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所提的“白茶”才是六大基本茶类中的白茶。同时,这也是认同度较高的关于白茶最早的记录。

 

白茶出现时间

白茶,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其清雅芳名的出现,迄今已有八 百八十余年了。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

白茶生产

当时宋代的皇家茶园是设在福建北苑地区(就是现在的福建省建瓯地区),书中记载的白茶并不是人工种植的,而是野生的白茶。白茶的生产时间一般的说法是在清朝的嘉庆年间,差不多在1769年的时候,茶农们将茶芽制作成银针。到了1885年的时候,才改用福鼎生长的大白茶来制作成白毫银针茶品。

而白茶的生产,是于清嘉庆初年(1796)采芽茶制成银针。1885年改采福鼎大白茶制成白毫银针。

白茶的起源

关于白茶的历史究竟起于何时,茶学界有些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白茶起于北宋,其主要依据是白茶最早出现在《大观茶论》、《东溪试茶录》(文中说建安七种茶树品种中名列第一的是"白叶茶")中;也有认为是始于明代或清代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是从茶叶制作方法上来加以区别茶类的,因白茶的生产过程只经过"萎凋与干燥"两道工序。也有的学者认为,中国茶叶生产历史上最早的茶叶不是绿茶而是白茶。其理由是:中国先民最初发现茶叶的药用价值后,为了保存起来备用,必须把鲜嫩的茶芽叶晒干或焙干,这就是中国茶叶史上白茶的诞生。

学术界三种白茶起源的不同观点:

说到白茶,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白茶的历史究竟起于何时?目前茶学界有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

1.始于北宋:白茶最早出现在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2.始于明清:主要是从茶叶制作方法上来加以区别茶类的,因白茶的生产过程只经过“萎凋与干燥”两道工序。田艺蘅《煮泉小品》中称“茶者以火作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这是明代关于白茶的记述。清嘉庆初年,福鼎用菜茶的壮芽为原料,创制成银针白毫;约在1857年福鼎发现大白茶后,于1885年开始以大白茶芽制银针。1922年创制了白牡丹。新工艺白茶于1968年为外销市场需要开拓的新产品。

3.最早的茶类:中国茶叶生产历史上最早的茶叶不是绿茶而是白茶。其理由是:人类祖先最早发现茶叶的药用价值后,为了保存起来备用,必须把鲜嫩的茶叶,经自然晾青、晒干或焙干,实际也就是白茶的萎凋、干燥工序,这就是中国茶叶史上白茶的诞生。

中国白茶的百年史记

唐.陆羽《茶经》中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是最早记载中国白茶的文献吧。。。

“因为白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所以得名白茶。白牡丹茶为白茶中的珍品,因为茶的绿叶夹银白色的毫心,形状好似花朵,冲泡后绿叶衬托银毫,宛如牡丹的蓓蕾初放,故称‘白牡丹’茶。白牡丹茶为清凉的茶,具有清凉降暑、解毒清热的功效。”

白茶是福建的特种茶类,白茶主要产地为闽北的松溪、政和、建阳和闽东的福鼎市,其自然环境适宜于茶树生长。

白茶的分类

白茶依其不同的茶树品种和采摘标准可分为如下几种:采自大白茶茶树者称大白;采自水仙茶树者称水仙白;采自菜茶茶树者称小白;在大白茶茶树只采一芽者,其成品茶称银针(亦称白毫银针);在大白茶或水仙茶树采一芽二、三叶者,其成品茶称白牡丹;小白的成品茶称贡眉、寿眉。

白毫银针茶首列于福鼎

据茶叶史料记载和当地调查,表明白毫银针茶首列于今福建省福鼎市。

据福建省地方志编委会出版的《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及清代名人周亮工《闽小记》的介绍和研究,在清嘉庆初年(1796年),福鼎人用菜茶(有性群体种)的壮芽为原料,创制白毫银针。

约在1857年,福鼎大白茶茶树品种从太姥山移植在福鼎县点头选育成功,柏柳乡用福鼎大白茶,制成的白毫银针在外形、内质上远远优于“菜茶”。于是,改用福鼎大白茶的壮芽为原料制造“白毫银针”,其出口价高出菜茶加工的银针(后来称“土针”)十多倍。

白毫银针在光绪十六年(1891年)已有外销,自1910年起继功夫红茶畅销于欧美,1912—1916年为全盛时期。当时,福鼎与政和两县每年各种出产白毫银针1000余担,每担值200~260两白银(合352~416元)。1917年—1921年因欧战影响,一落千丈,乃改制白毛猴、莲心、白牡丹。1934年起,白茶销路才开始逐渐好转。20多年来市场虽有消长,但无太大的变化。

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这是不争的事实,公认的原产地!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福鼎白茶百科
福鼎白茶图片
福鼎白茶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