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白茶福鼎白茶百科白茶历史

从白茶第一村柏柳村的历史 看福鼎白茶品牌复兴之路

时间:2023-03-18 22:27

福鼎的春天,海风温柔、山林秀美,无数泛绿的茶园如同一条条碧玉腰带。而我们从县城出发,行驶了五十多公里后,进入了点头镇柏柳村。

在村口,赫然入目的是一块写着“中国白茶第一村”几个大字的石碑。这意味着,我们已经进入了福鼎大白茶真正意义上的原产地。

众所周知,嘉庆元年(1796年)时,福鼎茶农曾采摘当地普通茶树(菜茶)的芽毫制作银针,但是因菜茶的茶芽细小,制作时外形口感均不佳,所以没有被推广。而在中国,虽然适合制作白茶的茶树品种有很多,但要制作传统意义上的白茶,要求必须选用的品种茸毛多、白毫显露、氨基酸等含氮化合物含量高,这样制出的茶叶才能外表披满白毫,有毫香,滋味鲜爽。

转机出现在1857年,来自福鼎点头镇柏柳村的茶商陈焕,在太姥山中发现了符合“芽壮毫显”要求的大白茶母树,带回乡里繁育良种,结果获得成功,这就是今天的福鼎大白茶。

1880年,又是在点头镇的汪家洋村,茶农们选育另一白茶良种福鼎大毫成功,至此福鼎白茶才有了稳定发展的基础。

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华茶1号和华茶2号,它们在1985年就被国家权威部门认证为国优品种,而《中国茶树品种志》更是把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列在了77个国家审定品种的第一位和第二位。

绿茶、白茶等各种茶类,掀起了一股如火如荼的生产浪潮。

如前所述,在1885年时,迫于国内外市场形势的压力,福鼎人开始用福鼎大白茶制作白毫银针,到1910年出口后,风头一时无二。可是突如其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打乱了这种格局,很多人开始想办法扩大白茶的市场。

从福鼎茶业开始兴盛之日起,当地渐渐形成了一些颇有影响力的茶商世家,其中的吴(吴观楷)、蔡(蔡德教)、梅(梅伯珍)、袁(袁子卿)四家是威望最高的。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口通商后,福鼎茶叶交易中心白琳生产的“白琳工夫”红茶、“白毫银针”白茶以及“白毛猴”、“莲心”等绿茶,每年满载商船,畅销国内外。

梅伯珍,字步祥,号筱溪,又号鼎魁,出生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本是福鼎县点头镇柏柳村一个富裕之家的幼子,也是福鼎近代茶叶史上最著名的茶商之一。梅伯珍少年的时候,家道中落,后来父母又相继去世,他最终走上了贩茶为生的道路。

在20世纪初期,梅伯珍的茶叶生意一度发展得很顺利,他先后得到了白琳棠园茶商邵维羡、马玉记老板和福茂春茶栈主人的信任,受邀合伙经营茶庄。这段经历在梅伯珍晚年的自传《筱溪陈情书》里,做了详细的说明。就在他踌躇满志地准备大干一番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导致从1918年至1920年连续三年的茶叶生意惨淡,连年折本,梅伯珍参股的马玉记茶行当时亏了九干多块大洋。

梅伯珍的遭遇相当有代表性,当时,梅伯珍的姻亲袁子卿也同样面临这一困局(《梅氏宗谱》载:梅伯珍次子梅世厚生一女,适玉琳袁志仁(袁子卿之子)为室)。他因为主营红茶,面对白琳工夫当时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力弱、价格较低的局面,果断更换制茶品种,将生产原料全部改为福鼎大白茶,发明了白琳工夫中的珍品“橘红”红茶,结果运到福州销售后一炮打响(见《福鼎文史资料》)。

但白茶一直都是外销特种茶,除了欧美以外,最主要的市场还是华侨集中的香港、澳门地区和东南亚国家。为此,梅伯珍加大了开拓南洋市场的力度,他亲自远渡重洋,努力将白茶、绿茶、红茶销往东南亚。

梅伯珍为人信用极好,但生意几起几落。

他曾为福茂春两度前往南洋追债,把欠款不还的合作方振瑞兴洋行告上法庭,结果领回来一张四万多元的欠条;他也曾担任福州福鼎会馆茶邦的会计,因为集体购房资金不够,就用自己的财产向华南银行抵押借款,结果时局走弱,会馆经营不善,各种费用其他董事都不理,他独自一人承担了下来。

在柏柳村,至今还留着梅伯珍于1936、1937年间亲手修建的“正屋七溜,以及左右厨房和门楼”,但因为年久失修都显得败落,已经无人居住了。反而相隔不远、由梅伯珍祖上梅光国建造的梅家大厝,保存得更为完整。

而在梅家祖屋的正厅,还悬有一面牌匾,上书:“积厚流光”,上面题款是“赐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加福鼎县事加五级纪录十次陈防为梅光国立道光三年(1823)岁次姑洗月上宛穀旦”。这大约是曾经出过进士的茶商之家,当年书香所剩不多的见证了。

在福鼎民间,除了梅伯珍、袁子卿、吴观楷、蔡德教这些比较出名的茶商之外,一些茶农也在想办法抱团取得市场地位。根据《宁德茶业志》记载:"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福鼎县点头乡陇严(今龙田)人李得光(又名李华卿)发起组织'白茶合作社,,各村成立村社,推选李为联社主任,以促进茶叶流通。

史料显示,到1941年时,在福鼎进行登记的茶商达到98家。

外来资本在此地的聚集也在民国时达到高潮:来自泉州、厦门的“南帮客商”,以及来自广州、香港的“广帮客商”,和当地茶商同设馆制茶,收购白毫银针与白琳工夫,再把茶叶销往国外。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上海茶叶产地检验监理处(处长为蔡无忌,副处长为中国当代茶圣吴觉农)在白琳设立了办事处,专门检验白琳镇生产的白茶和其他茶叶。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福建省建设厅创设示范茶厂,福鼎设白琳分厂采办茶叶,时任福建茶叶管理局局长的中国近代茶学家、茶树栽培学科奠基人庄晚芳,点名聘请茶商梅伯珍为福鼎茶业示范厂总经理兼副厂长。梅伯珍当年即设白琳、点头、巽城等三个分厂,采办茶叶5800多件,获利丰厚。而他也在第二年宣布退休,回到了老家柏柳村,在年近古稀之时,以自传的方式留下了民国茶事的一段记录。

如今走在柏柳村的乡间,一切是安静的,风在林梢,叶落沙沙,农家的小黄狗在阳光下吐着舌头。2010年才落成的梅氏宗祠,在这个古旧的村落里显得很新。而在梅氏宗祠的门口,村民一字排开的晾青筛上,躺着半干未干的茶青,那些过去的岁月,就好像烟云般被吹得无影无踪。

但是过去毕竟从这里开始,并从这里走向了新的时代。

1949年6月,福鼎解放。1950年4月,中国茶业总公司福建省分公司在白琳康山广泰茶行建设福鼎县茶厂,同年10月迁址于福鼎南校场观音阁。原厂址则改为福鼎白琳茶叶初制厂,负责收购白琳、磷溪、点头、管阳,以及霞浦、柘荣、泰顺等地的茶青,经加工制作,销往国内外。

福鼎茶业的生产曾经有过反复:在1936年,当地茶园面积一度达到46900亩,总产量达到38746担,创下最高峰;后来战争不断、匪祸肆虐,地方上闹起了饥荒,民不聊生。

梅伯珍就在《筱溪笔记》中描写了这种状况:“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各埠轮船停运,交通断绝,百货昂贵,茶景失败,捐税如火上添油。”

在这种形势下,福鼎的茶园因为茶农无心管理而渐渐荒芜,产量一路下滑。在新中国刚刚建立的1949年,此地茶园只剩下35000亩,产量更断崖式跌到了10037担,连之前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亩产居然只有区区28斤!

白茶是一种很大程度上需要“看天吃饭”的茶类,多年前基本上以日光萎凋和手工为主生产,工业化程度不高、产量低,所以茶农到了生产季,经常爱说一句话“辛勤不解天气变化”,意思是说任何突然出现的天气变化,都会使正等待采摘或正在制作中的白茶全军覆没,而且这种风险还是很难预估的。

不过也正是因为产量低,白茶的价格很好根据《宁德茶业志》的记录: "1950年12月,中茶公司华东公司对红、绿毛茶中准价的规定是,福建的红毛茶平均不超过每50公斤3石大米,绿毛茶每50公斤2.4石大米,白茶每50公斤12石大米 ”,白茶价格是红茶的4倍,白茶的金贵程度自然可想而知。

福鼎白茶的产区主要分布在国家风景名胜区太姥山山脉周围的点头、磷溪、白琳、管阳、叠石、贯岭、前歧、佳阳、店下、秦屿和硖门等17个乡镇,其中磷溪、管阳、点头的名气都很大。

磷溪的茶园面积号称福鼎第一, 3万亩茶园和6万亩绿毛竹错落地分布,溪多山高、生态良好。整个磷溪镇的森林覆盖率接近90%,绿化率超过96%,拥有福鼎市唯一的省级森林公园一大洋山森林公园和最大的林场一国营后坪林场,茶叶种植环境得天独厚。与梅伯珍、袁子卿友谊深厚的另一著名茶商吴观楷,就是从磷溪镇黄冈村走向世界的,而他当年用以行销东南亚的福鼎白茶,大多数原料都来自磷溪。

 

如今消失在历史中的国营福鼎茶厂湖林分厂(初制厂),位处磷溪镇湖林村,建于1957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生产白茶的茶厂之一, 1996年国营茶厂改制后被广福茶业收购,而今已没有更多的声息。从老茶厂出来往湖林村口行驶时,你会看到村民几十年、上百年如一日的劳作场景,那种乡土乡亲的感受,不由让我们在下山后,到镇上点了碗当地最出名的磷溪手打面,加上辣椒,一顿风卷残云,好像连当年的往事都一起吞进了肚里

管阳镇在福鼎以高山茶区著称。这里大大小小的山峰共有144座,最高峰是海拔1113.6米的王府山,而管阳的大部分村庄都在海拔600米左右。管阳河山的品品香白茶庄园,占地1100多亩,海拔800多米,隶属于福鼎品品香茶叶有限公司。

 

我们在这里,遇见了品品香的董事长林振传。按照他的说法,目前整个管阳拥有的茶园面积大约2万亩,可采摘面积差不多1.75万亩。

“因为是高山区,管阳茶叶的采摘时间会晚点,价格也会相应高一些。这里海拔高、温度低,常年雨量充沛、云雾缭绕,拥有非常适宜茶叶生长的气候。而在这种气候条件下,这里的白茶的茶多酚含量要低于其他海拔较低的地区。”

在林振传的基地里,还有一片当年知青下乡时开辟的茶园,面积差不多有200亩,全部种植的是福鼎大白茶。但是在1981年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知青的大举返城,茶园一度抛荒,直到2006年被林振传发现并接手,才开始被打造成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老树白茶园。

茶花市场;繁忙的交易,一眼望不到头的人流;商贩讨价还价“你们看到生态茶园里杂草丛生,杜鹃、梧桐、松柏这些树木都有,这是为了让茶树在大自然里靠自身素质取得平衡,让植物世界的多样性充分发展,让茶叶的滋味更天然。”林振传一边说着,一边查看他的茶园。

现在正是阳历4月,春茶生产的旺季还未结束,整个福鼎最热闹的地方要数点头茶叶交易市场。每年春茶交易的高峰时节,这个闽东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一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的点头闽浙边界茶花交易批发市场内总是人头攒动,一派繁忙景象,茶农和商贩们分上下午两场(上午场是凌晨3点到早上7点,下午场是4点到7点),在这里紧张地讨价还价。而在这里,我们还意外地发现了来出售茶青的当地僧侣(福鼎有不少古寺)。

据说这里每天的交易人数有上万人,实现茶青日交易额80万元、干茶日交易额60万元,年交易上亿元。整个福鼎的大部分乡镇,包括周边的霞浦、柘荣、福安、寿宁,以及浙江的泰顺、苍南等闽浙边界的茶青、干茶都是进入这个茶花市场交易。而在这个市场里支店的茶企、茶庄老板,不少都有殷厚的身家。

点头市场的名气之大,甚至吸引了一拨又一拨来茶区采风的专业摄影师,他们在各个能够俯拍到市场全景的角落里、屋顶上,用各种专业的镜头对准人群, “咔咔咔”,记录下时代风云。

正在一旁清点钱钞、向茶农付款的一位茶庄老板告诉我们: "这里开业15年了,春茶旺季时每天都是这种场面。当天的茶叶必须当天卖掉,而市场会根据每天的交易人数和茶叶供应的多寡,随行就市地调整价格。明前那几天的价格最敏感,一般高级的茶青,鲜灵度高、毫显芽壮,最适合做高价的白毫银针,所以一上市就被人抢走了。

福鼎人的生活就藏在这样的沧海桑田里,从华茶风靡到战乱凋敝再到复兴重生, 200多年的时间如白驹过隙,也让福鼎白茶走上国际舞台。2009年2月,福鼎白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宣告了它的传奇进入新时代。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福鼎白茶百科
福鼎白茶图片
福鼎白茶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