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白茶白茶分类寿眉茶

二十载贡眉,致敬时光——品湖林茶厂20年陈贡眉

时间:2021-07-05 11:18

六大茶类中,要属白茶制作工艺最简,仅仅是萎凋干燥而已。但,若加上时间这一两个变量,其风味特质便会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变化。

人说,时间也是工艺的构成部分。如同有双看不见的手,在年复一年的推移中,悄然改变着茶的香气与滋味。于茶而言,从青涩清鲜到醇厚柔和,经历了时光的打磨,是陈化,也是日益成熟的过程。而老茶的魅力正是在于感知品味“光阴的味道

近些年来,白茶的消费热度始终不减。除了它本身所具备的独特保健功效外,收藏与投资的属性助力甚大,“藏新茶,喝老茶”的观念更是深入人心。

市面上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老白茶,价格因等级、陈期而异,5-6年、10年陈是主流,10-20年陈也不在少数。至于20年以上的陈期,恐怕说的更多的是“故事”了。然而,令许多热衷于喝老茶或藏茶的茶友感到困感的是:我手上的老茶真有达到包装上的"茶龄"吗?如果你喝茶的“段位”还不够,藏茶最保险的方式就是买大品牌(普洱茶玩家称为“大厂")的茶品,毕竟"来路"清晰,原料、工艺、仓储皆有保障。

“广福心道”新近推出的陈年费眉系列,便有着完整且明晰的时间脉络:精选陈期在9年以上的责眉,间隔5年为期,即10年、15年、20年和25年,意在向时光致敬,向匠心致敬。

“广福心道”福州运营中心开幕这一天,既是主人又是客人的林型彪,请所有来宾共品一款20年陈贡眉。

光听陈期,就很惊艳。廿载,20个寒署交替,20次花谢花开。时间带来的落差,不禁让人感慨,也让人期待:当年的新茶,经过20年,如今"长成了什么模样?

"帝王黄”的铝箔袋,有如黄袍加身,却藏着素朴甚至还有点粗疏的茶块。鲜明的反差,是为了突出茶品的与众不同。

叶张较小而薄,棕褐、棕红、黄绿相间,并夹杂着细瘦的嫩芽与短梗,似乎有些弱不禁风的感觉。较之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以下简称"大白"、“大宽”),以群体种(即“架茶")制作的眉,并不靠"颜值",而是靠实力“出道".

(GB-T22291-2017白茶)对“贡盾"的定义是:"以群体种茶树品种的嫩档为原料,经萎凋、干燥、拣剔等特定工艺过程制成的白茶产品。"可见,贡盾对鲜叶的原料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而且,在大白、大毫遍天下的福果,菜茶的种植面积不到全市白茶种总种植面积的10%,亩产也远比上述两大良种来得低,因而责眉就显得稀少了。另外,贡眉的"贡”也会使人联想到贡茶,据传责眉之名的由来同贡茶还是有点瓜葛的,因而包装选用鲜亮贵气的龙袍色也就不难理解了。

20年的陈放,没有一星半点陈旧的“仓味"。恰恰相反,是纯净浓郁的枣香与甜香,并挂着点淡淡的药香,足见原料与仓储环境的干净。

封缄二十载的芽叶,在水中缓缓舒展,鲜活重现。温热的茶烟里,沁着优雅的陈香,柔化了玻璃窗外张扬的酷热。

茶汤是明快剔透的橙黄,颇似蜜色,看一眼就会不由自主地感觉到甜。盛入素瓷盏,蜜色愈发饱满。啜吸一口,含在嘴里,醇和甘润,果甜香、药香与陈香相交织,香气与滋味的协奏。

连啜,不语。汤感细腻柔滑,口舌沁甜,入喉爽润,经年累月打磨出的圆融。

从第二冲开始,茶逐渐“发力”,香、味都提高了一个"量级”。酿郁的香气,紫绕于杯盏,弥敞在唇齿间。

阳光、空气在流动,茶汤也在流动。连枝带叶,尤其是嫩梗,蕴含着丰富的果胶及多糖类物质,带来的绵甜,充盈着每一个味蕾细胞,从舌面到口腔四壁,都倍觉稠滑妥帖。

时间转化出的隽永滋味,令人着迷。

漂流在时间之河里的贡眉,是福鼎白茶外销史也是一座国营老茶厂兴衰的见证。

时光倒流回半个多世纪前。硒溪镇,是福鼎白茶的核心产区之一。位于镇西部的湖林村,就像硒溪的“心脏”。从这里出发,可通往仙蒲、大洋、吴洋、后坪、南广、桑海、青坑、油坑、黄岗、桑园、海洋、后坪、仙蒲、炉屯等等四周的衬落,而各村所产的茶也都汇集于此。

湖林村本身也是高品质白茶的实力担当。茶园坐落于平均海坡500多米的山峦之上,毛竹、灌木、阔叶林簇拥。草木间,宛若同根相生,彼此依存。

产地与集散地的叠加,无疑是设厂建基地的首选地。

1957年,国营福鼎茶厂在这里设立了湖林茶叶初制厂,职工30多人,季节1100多人。茶季来临时,这个宁静的小山村在人们采茶制茶的劳作中喧沸起来。鲜叶的沙沙声,木质揉茶机的咿呀声,糅着茶香,汇成一曲茶季的欢歌。

这熟恶的场景,熟悉的声响,熟悉的香气,深深镌刻在林型彪的脑海里。林型彪是十生土长的湖林村人,同每一个村民一样,湖林茶厂在他心目有着重要的位置。村民们除了采茶,也会收购一些原料,卖给厂里。

茶厂的设立,是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茶余饭后的快乐之源。"以前,村里只有茶厂有电视,也是全村唯一的电视。我们吃完饭,就会围坐在电视机前,看那几台屈指可数的频道,很是开心。”林型彪记忆犹新。

林型彪的回忆在“倒带”,盖碗里的寿眉也迎来了第四冲。由于稍加闷泡,这一冲的茶汤更有“力”。橙红明亮的茶汤,蕴藉着枣香、陈香,醇厚甘美得如老酒一般,使人感到厚稳踏实,这是时间的厚度与重量。

茶在时间里被重塑,人在岁月里被雕琢。从贫农到骄子,林型彪一路坎坷走来。1991年,他带上茶只身到广州闯荡。他深谙,家乡无所有,只有大山和茶叶。"上世纪90年代初,交通条件差,消息闭塞,且不说卖茶,就连去广州一趟仿佛都要经过重重困难险阻。"回想起广州创业的历程,他依然感慨。

他曾走街串巷卖茶,也曾摆摊提袋叫卖,吃了不少苦头。然而,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人,似乎天生都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拗劲。他相信,只有吃得苦,总会有出头天。他的不懈坚持,加上碰溪白茶过硬的品质,他的茶渐渐有了较为稳定的客户群体。"过去,白茶主要供外销,特别是港澳地区的茶楼里,寿眉的消费量很大。"他说。“作为中国茶叶贸易的传统口岸,通过广州,茶可以走向世界各地。”

从福建福累到广东广州,从僻静山乡到繁华都市,一叶茶,一个人,一条漫长的茶路,“广福茶业”(以下简称)便由此而来。1996年,广福正式入驻广州芳衬茶叶市场,在这个有着“中国茶市风向标”之称的地方,感知中国茶市的晴雨冷暖。

靠寿眉"打天下”的林型彪深有体会:产品之所以受客户青睐,不仅是茶自身的优异品质,还要稳定的品质。“广福茶厂是个小作坊,虽然品质不错,但产能有限,品质稳定性也难以保证。"于是,在寻求扩大产能时,他几乎不假思索地就想到了家乡的湖林茶厂。

"国营茶厂,技术、设备、品质都很有保障,而且我们从小都是闻着茶厂里的茶香长大的。"1993年,手头了有了点积蓄的他,初步承包了湖林茶厂。

2001年,湖林茶厂因经营不景气,面临倒闭,所有资产都进行了公开拍卖。在茶业商海摸爬滚打了十年的林型彪,用拿着辛苦打拼赚来的150万元,收购了茶厂及600亩荒芜的老茶园,并招募了100多名下岗工人,这一数额在当时可谓是一笔巨额开销。但是,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这是他对故乡的深情,也是对老茶厂所承载的匠心精神之崇敬。

“从未想过我有一天会接手这个熟恶得再也不能熟悉的国营老茶厂。”在接管湖林茶厂后,他并没有除旧布新,而是尽可能地完整保留,从建筑外观到物件设备,因为老茶厂代表了一个时代,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精神。他要让老茶厂重焕昔日的荣光。

经过保护性修复与改造后的老厂房,亮黄色的外墙,青灰色的瓦顶,焕然一新,在竹林茶园的环抱下,更是洋溢着生机与活力。老厂房的新生,是匠心的传承,是时代精神的延续。

在传承老厂传统白茶萎凋工艺的基础上,林型进行了革新,总结出一套复式萎凋工艺,即将日光萎凋与室内萎凋结合起来。"萎凋是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均匀摊放,使适度促进鲜叶的酶活性,内含物发生适度物理、化学变化,使茎、叶部分失水,色泽暗绿,青草气散失。

然而,按照传统的日光萎凋工艺,非常依赖天气,福鼎茶季时往往晴雨不定。通过室外室内(萎凋)的互补,为制茶提供更适宜的环境。”

2016年,林型彪获评首届福県白茶传统工艺制茶大师。今年7月,他入选宁德市第六批“非遗”项目代表性福鼎白茶传承人。而由他执掌的广福茶业先后获得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中国白茶十强品牌"等荣誉称号。

这些荣誉,对林型彪来说,意味着责任。“我要把福鼎白茶销往全世界,让乡亲从茶中受益,从茶中致富。

他端起面前的茶盏,饮尽杯中的余茶,盏底枣香清幽。绽放的芽叶,深褐带红,柔韧丰盈,散发出清新的木质香。

一盏贡眉,串联起了廿载的时光。在时间的另一端,它饱含敬意,芳华依旧。

时光之间,流淌不息。茶还在继续漂泊,又在每个有缘人的杯盏里停留……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福鼎白茶百科
福鼎白茶图片
福鼎白茶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