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拜读了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友会微信发布了《原来白茶祖地不在福鼎太姥山!》一文,此文的论点是白茶祖地在政和,不在太姥山,并指出“追根溯源,就必须回望历史,有史有据方能证明。白茶祖地在政和流域,对于其他产区之争,我们一个一个来击破。”并列举了所谓了一些证据。读罢,哑然失笑,不谈该文的真实性、权威性如何,我们先来看看该文是如何追根溯源,有史有据来否定其它地方,证明政和是白茶祖地的。
一为了证明政和是白茶祖地,论据单一,唯一引用了“宋徽宗《大观茶论》和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里的一句话,得出“白茶祖地就在福建政和流域”。众所周知,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其制作方法,仍然是经过蒸、压而成团茶,同古白茶和现今的白茶制法并不相同(文见福建农林大学叶乃兴教授主编的《白茶:科学·技术与市场》)。
文章强词夺理,全盘否定“很多人包括茶学界大部分专家”的观点不说,还拉了俩垫背(躺着中枪的“雁荡山”和八杆子都打不着边的“安吉白茶”)。这样的论据,就证明政和是白茶祖地,简直无法让人信服。
二至于“太姥山不是白茶祖地”的理由就单凭一句似是而非的“很多人包括茶学界大部分专家都认为福鼎太姥山是白茶祖地,可能因为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永嘉图经》有‘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这里,注意两个很矛盾的重点词句:“很多人包括茶学界大部分专家都认为”和“可能因为”,这明确告诉人们两个观点,一是太姥山的白茶祖地是因为“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这句话得来了,而且“很多人包括茶学界大部分专家都认为”;二是擅自猜测茶学界大部分专家“可能因为”这句话而下了“太姥山是白茶祖地” 的结论。话说到这个份上,无非是告诉大家,很多人包括茶学界大部分专家都是胡言乱语,不注重事实妄下结论。
该文的作者自以为是,认为普天下就他的观点最正确。按照这个观点,不仅全盘否定陈椽教授《茶业通史》和茶界泰斗张天福《福建茶史考》以及在1963年撰写的《关于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等文章的内容,还“一棍子打死”了茶学界大部分专家的考察研究之心血,也忽视了福鼎茶产业发展上的史料记载和当地实际情况。
其实福鼎以茶著名,尤以白茶称道,白茶首创并主产于福鼎,并不单单凭着一句“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是太姥山而来的,更多的是重量级史料记载和现存的古茶树佐证。下面简单举例(详细文章另发表)。
1、白茶是六大类茶中最先被制成的茶,古人在周朝就采取了“晒干或阴干”这种与制作现代白茶相类似的方式对茶叶进行简单加工,保存茶叶以备祭祀、治病、静修、品饮等不时之需,我们称之为古白茶。湖南农业大学的杨文辉先生就持此观点,他发表的《关于白茶起源时期的商榷》一文中提出白茶的出现早于绿茶。
2、太姥山自古有白茶。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相呼应,尧时的太姥娘娘也在太姥山中发现了茶,并将茶的芽芯晒干用于救治麻疹,这便是白茶的最初雏形。明清代很多作品多处提到太姥山产茶,人们还给她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绿雪芽”。
其实,在唐宋时期,太姥山共有36个寺院,每个寺院都种植茶树,尤其是太姥山的白箬庵(今称天门寺)旁边500米处,有十多亩的古茶园,并且园中还保存了古茶树群落。
1957年福建茶树良种普查时,发现太姥山区有高大野生古茶树群落的存在,树龄均在百年以上,而且著名的“绿雪芽”野生古茶树恰恰生长在传说中太姥娘娘修炼的道场一片瓦景区鸿雪洞附近,至今还生机勃然,现已被福建省绿化委列入“古树名木”保护目录,是真正意义的白茶生产历史见证的“活化石”。如今,在太姥山麓的许许多多的山头里都可以见到野生茶树的踪迹。无论是传说,还是实证,太姥山野生古茶树和古茶树的存在,进一步物证了太姥山是“白茶山”。
3、现代白茶始创于福鼎太姥山。一直到了清嘉庆初年(1796年),福鼎茶人看到白茶的潜在商机,特意向太姥山人学习古白茶制作工艺,采用本地“菜茶”制成“土针”。茶叶专家张堂恒《中国制茶工艺》中明确:清嘉庆元年(1796年),福鼎茶农采摘普通茶树品种的芽毫创制白毫银针,茶业界公认此为现代白茶诞生的标志。茶界泰斗张天福也在《福建茶史考》和在1963年撰写的《关于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中确认白茶首先由福鼎创制,福鼎为白茶的原产地和主要产区。
4、在首届中国白茶文化节高峰论坛上,姚国坤、鲁成银、俞其坤、俞益武、尹军峰、陈荣冰和袁弟顺等七位国内著名茶叶专家,通过对福鼎白茶认真细致地考察和深入研讨,形成了《福鼎白茶共识》。《共识》指出,白茶源于福鼎,文化丰厚。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栽培历史悠久,福鼎是白茶之王—白毫银针的发祥地。
5、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原会长刘枫先生也多次考察福鼎茶区,他认为福鼎为白茶原产地名副其实,并亲自为福鼎和点头柏柳村题写了“中国白茶之乡”和“中国白茶第一村”。
种种资料表明,福鼎产茶历史悠久,茶史遗存丰富,一些古籍记载和论述无不彰显着福鼎白茶的悠久历史文化积淀和其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总之,笔者认为,白茶祖地是哪里很多人一看自然懂得分辨,无需靠贬低别人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近几年,白茶从“藏在深闺人不识”到现在的香飘九州,福鼎的品牌打造功不可没,福鼎白茶就是靠着自身的品质的优良以及品牌打造等而获得茶业界以及广大茶人、消费者的认可。2014年,福鼎白茶的品牌价值达到28.32亿元,拥有福鼎白茶领域的中国驰名商标4个,这些荣誉都是沉甸甸的,可以自豪地说,这些荣誉从不靠搞损人利己的事而获得。
一个产业的发展是要打品牌、抓质量、搞营销等,而不是一次次地损同行。白茶现今的辉煌,政和白茶也沾了不少光,可是却一次次干着“亲者痛,仇者快”的事,确实不够光明磊落。经查证,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友会微信发布了该文的原文范本出自政和人士杨丰先生编著的《政和白茶》一书。大家再来看看另一个事实,在2014年《武夷商团》总第2期《政和白茶—誉满神州》一文中写道:“《论语》有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政和依山,福鼎近海。政和白茶,从白毫银针、白牡丹到普通的贡眉、寿眉,无论哪个等级的白茶,相同季节的产品个头均比福鼎白茶大而肥腴。拿同时代两个人物比颇传神:一个是高大的孔子,一个是细秀的南子夫人。”这样的对比,又是什么意思,是说福鼎白茶不如政和白茶吧。而纵观本期的微信却在白茶质量上没做区别,这又不正应了那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老话吗?
最后也有几句话想跟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友会微信主办方说说。我也不知道茶友会的微信是否代表中国茶叶博物馆的观点,按我的理解,中国茶叶博物馆是茶文化专题博物馆,是国家级专业博物馆,所发布的微信内容应该是很权威,有说服力的。在没有更权威的调查研究以及相关物证的情况下,把一个原本事实存在的内容这么轻易改变原先结论发出来误导读者,而且全盘否定茶学界先前的研究成果,这不觉得有点草率吗,这好像也不是这么一个重量级微信所该做的事。你想过吗?我们相信这肯定不是中国茶叶博物馆所为。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借用这么一句不是很贴切的话来结尾吧,有时候过多的解释是没有必要的。对于那无理取闹、蓄意诋毁的人,给他一个微笑,剩下的事就以事实为依据去证明好了。
太姥山中的兴盛起源
可就在福建闽北、闽东的茶商们赚钱赚得不亦乐乎、几大工夫红茶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量节节攀高时,一些不那么和谐的声音已经出现了:由于长期以来,在中国和西方(主要是英国)的贸易往来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指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这引起了通过工业革命强大起来的英国的强烈不满。
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英国的担忧:从1685年到1759年,在这70多年的时间里,茶叶已经成了中国出口到欧洲的最大宗货物,其总值占了欧洲从中国采购商品的一半以上。
而其中最大的买主是英国人,他们采购茶叶的数量从每年8万多磅增加到269万磅,增加了30多倍。在1764年,中国出口到欧洲的货物总值364万两白银,其中,英国人购买了170万两白银的货物,占46.7%;而整个欧洲运往中国的货物总值为191万两白银,其中英国所运占63.3%,为121万两。
在大多数的中国人还满足于自给自足、自耕自织的农业社会状态时,英国人则煞费心机地想把自己生产的现代化纺织品、钢铁产品和其他工业制成品卖给中国(因当时中国人口已达世界第一,结果消费者反应冷淡。而中国的乾隆皇帝对英国人的想法和处境也不关心,因为在他眼里,世界上除了大清国,就只有蛮夷小国,它们根本不足为虑。
为了了解中国社会的真实情况,为了知道怎样才能赚到中国人的钱,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夏天,英国派出第一个访华使团到中国,成员多达七百多人。他们由外交官、学者、医生、画家、乐师、技师、士兵等人员组成,带队的是国王的亲戚、精通国际事务的外交家马戛尔尼勋爵。英国国王想和中国皇帝聊聊,想通过正式外交关系的建立,让中国的外贸体制更有利于英国。
可对于这个访华团来说,这是一次十分不愉快的i问:经过西方启蒙思想的洗礼,追求“平等”、 “自由”的英国人不愿向大清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这让乾隆极其吃惊而且非常不悦;而对于英国人费尽心思带来的、代表当时西方先进科技和生产力的各种新奇产品,包括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气压计、蒸汽机、棉纺机、有减震装置的马车、追击炮、卡宾枪甚至是热气球等,中国人看不懂、不会用,也不感兴趣。
不难想见,在这样尴尬的情形下,皇帝虽然以完美的风度接见了外国人,但却拒绝了对方的所有要求。英国人悻悻而归,但他们同时看清楚了——这是一个思想和工业水平还停留在中世纪的国家,由于闭关锁国造成其对国际政治格局几乎不了解,所以军事力量也很落后。
在这样一种奇幻、错位的对话体系和世界贸易格局下,一场为争夺财富资源而一触即发的战争,已经隐隐在即了。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